辽大首页 English 收藏本站 管理登录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活动 正文

“数字经济时代中的东盟东亚区经贸与投资合作”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在辽宁大学举行(一)

发布时间:2023-06-18 来源:

  

6月14—15日,由辽宁大学、东盟与东亚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数字经济时代中的东盟东亚区经贸与投资合作”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在辽宁大学举行。来自东盟及其成员国的代表与前政要,有关国际组织的代表与专家,国内有关政府部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沈阳,共商东盟东亚区域经贸合作。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建、东盟秘书处代表Le Quang Lan、辽宁大学党委书记潘一山在开幕式上致辞。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陈建在线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充分肯定了辽宁大学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他表示,辽宁大学作为辽宁唯一省属“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坚持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扎根辽沈大地,服务地方发展,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产出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其经济领域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备受认可。他希望通过辽宁大学搭建的高端国际学术平台,进一步探讨中国与东盟东亚贸易投资合作,积极推进共建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与东盟东亚经贸合作迈上新的更高台阶。  

    

Le Quang Lan在致辞时谈到,我们现在正处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风口上,其特点是技术的快速迭代和颠覆性的创新。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环境中,东盟和中国优势的融合将为双方进一步合作开辟前所未有的前景。他就东盟和中国如何利用数字合作,来提升双方在未来新的数字时代的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双方能够推进技术援助、企业对接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数字合作,进一步巩固动态和多层面的伙伴关系。  

    

潘一山在致辞时表示,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已有30余年,中国和东盟各国始终保持睦邻友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会见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领导人,就推动中国与东盟“五大家园”建设、促进东盟同中国关系发展达成广泛共识。辽宁大学联合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院共同举办高端国际学术会议,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的理论研讨。辽宁大学愿意和与会的国内外专家深入交流,为中国——东盟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更好地促进贸易和投资建言献策,并带动更多人关注中国和东盟的伙伴关系,为推动中国和东盟之间贸易和投资关系“更上一层楼”作出贡献。  

    

余淼杰在主持开幕式时强调,我们以“数字经济时代中的东盟东亚区经贸与投资合作”为主旨,高度契合了建设有意义、实质性、互利的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主题。他相信此次专家云集、观点碰撞的盛会,必将产出更多有价值的合作成果。他也希望辽大师生能够多向专家取经,进一步加大“双一流”建设力度,不断加强经贸领域重大问题研究,持续巩固和加强经济与贸易学科领先地位。  

《辽宁新闻》《沈阳新闻》、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辽宁日报北国客户端、东北新闻网、沈阳日报沈阳发布等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报道。  

第一阶段:“亚洲增长中心”  

    

东盟前副秘书长阿拉丁•里洛(Alladin Rillo)主持第一阶段“亚洲增长中心”的政策讨论。  

    

B-Universe 媒体集团董事长、印度尼西亚贸易部前部长恩加迪亚斯托•卢基塔(Enggartiasto Lukita)围绕“全球经济中东盟的作用:东盟+1自由贸易协定ASEAN+1 FTAS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表示,东盟长期致力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东南亚各国共同打造和谐且充满活力的伙伴关系。面对全球供应链转型发展,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地缘政治不断兴起的发展背景,周边国家和拥有共同政治、安全、经济利益的国家建立价值链集群。中国和东盟应当共同致力于多边协定发展、数字技术应用、东盟数字经济框架协议DEFA等。  

    

商务部原副部长、现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围绕“数字经济时代的贸易与投资问题”谈到,数字技术改变了世界,推动了经济、创新和社会的发展,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新的机会。但是,数字技术也带来了数据隐私、网络安全、跨境数据流动和本地化等挑战。这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世贸组织为建立一个开放、透明和包容的全球数字贸易体系而不断努力,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绩。在164个成员国之间为建立新的多边贸易规则达成广泛共识的谈判困难重重。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是这些规则制定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东盟和中国还参与了区域倡议和双边协议,促进数字贸易和建立共同规则。  

    

世界银行前常务副行长、印尼贸易部前部长、印尼旅游与创建经济部前部长冯慧兰(Mari Elka Pangestu)围绕“全球经济”作主旨发言。报告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亚洲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和主要贸易趋势;第二,面对这些挑战,亚洲的前景预测以及可能的政策回应;第三,国内和区域的长期结构变化。报告的主要结论为:第一,影响世界并可能影响东亚的一个大问题是长期的增长驱动力;第二,与全球金融危机前相比,亚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处于历史低谷;第三,亚洲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以促进投资,提高效率和生产力,除国内政策调整外,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合作是确保亚洲保持史诗般中心地位的关键。  

    

世界银行原副行长、现任国际金融论坛(IFF)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祝宪围绕“全球化碎片化的风险——兼论全球供应链,国家安全利益和产业政策”阐述了经济全球化中凸现碎片化的风险,被人为放大的国家安全利益和产业政策越来越成为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他认为,逆全球化力量尤其来自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在国别范围内分配非常不均,跨国公司把许多制造业转移到更具有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形成国内本身产业空心化和区域锈带,大量蓝领工人失去工作。这种结构性问题不可能靠贸易战和其他贸易保护主义手段解决。但西方政客出于短期政治考量和取悦选民需要,不断出台各种保护本国贸易,限投资和技术外流,造成全球产业链碎片化。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势必增加产品和服务成本,从而损害企业运行效率,干扰全球产业链根据各国比较优势进行投资决策,增加通压力。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都越来越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利益。从理论上讲,这似乎无可非。但问题是其政策尺度有无清楚边界,能否避免成为国内短期政治需要的牺牲品。产业政策历来争论很大。曾几何时,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多指责中国的产业政策扭曲了自由市场原则。但具有讽刺意义的,如今他们自己却举起产业政策大旗。历史上,产业政策有成功,有失败,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相对意义上,东亚国家经验更值得借鉴。要有长期的战略方向感,又要有强大而细致的执行能力,政府和企业良好互动,不和市场力量较劲,并懂得适时退出。不知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能否放下身段虚心学习?  

第二阶段:“亚洲数字经济”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孔涛主持第二阶段“亚洲数字经济”的政策讨论。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围绕“中国经济新发展理念”作主旨发言。他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经济繁复的国内发展任务,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如何顺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构建双循环为推手的新发展格局。他围绕如何准确、完整地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出自己的思考。  

    

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院在东南亚地区的首席顾问严•莉莉•英(Lili Yan Ing)围绕 “东盟数字贸易的最新发展”作主旨发言。报告从东盟数字贸易的挑战、东盟数字贸易框架和2045东盟数字社区发展前景三方面展开。东盟数字贸易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数据隐私、网络安全、竞争和数字鸿沟四方面。东盟数字贸易框架包括:贸易总体规划、东盟数字集成框架、东盟电子商务协议实施工作计划、东盟数字数据治理框架等。建设2045年东盟数字社区需要通过四大支柱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一是通过优化数字技术的使用来增加各行业经济附加值;二是通过保护私人数据、实施网络安全执法和促进数字系统的互用性来管理和监管数字经济;三是整合库存、生产、交付、零售平台和数字支付,从而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支持;四是利用数字包容性,连接所有参与者,减少区域和行业差异性。  

    

辽宁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湘君教授围绕“中国跨国企业的风险转移和利润转移”汇报了她本人及田巍、余淼杰团队进行的研究。他们通过研究跨国公司通过转移关联交易涉及的经营风险或知识产权来转移利润至低税率国家的行为,并使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发现当我国与被投资国企业所得税税率差上升时,留存在中国母公司的风险和利润均下降,且此效应只显著存在于无形资产水平高的企业中。根据本文的估算,我国每年由此而产生的所得税损失约为650亿元,与发达国家相比利润转移幅度较低。  

第三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亚洲增长中心”  

    

东盟与东亚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印度尼西亚大学高级讲师福齐亚•禅(Fauziah Zen)主持第三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亚洲数字连通性”的政策讨论。  

    

辽宁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院长姚树洁教授围绕“数字基础设施使用和数字贸易发展对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影响”谈到,东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一方面是与中国比邻,有接近的历史文化语言特征;另一方面是本世纪以来东盟和中国经济都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双边贸易有很强的互补性。2021年,东盟已经超越了欧盟和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几年来对中国采取的关税行动,加速中国分化贸易目的地步伐。美国占中国外贸额持续下降,东盟的份额持续上升。东盟国家利用数字技术,显著推动其与全球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国数字贸易也推动了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显著增加,对东盟的进口影响不显著。中国和东盟各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尤其是数据技术及其广泛应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在数字技术及其应用方面,中国——东盟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前景广阔。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孔涛教授围绕“中国小微经营者如何应对疫情?”谈到,小微经营者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但对这一群体基于微观数据的研究非常不足。北京大学与蚂蚁研究院和网商银行自2020年年中持续每季度开展《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基于过去11个季度约15万个小微经营者样本的分析显示:小微经营表现在疫情期间波动中前进,2022年受疫情影响大;市场需求不足和经营成本高企持续成为小微经营的痛点,且2022年年底前政策不确定性压力上升较快;小微数字化程度稳中有升,多平台线上经营和运用电子信息系统成为新趋势;线上融资渠道成为小微贷款最主要途径,金融机构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扶持政策覆盖比例稳中有升,超过四成小微经营者享受到至少一项支持;信心总指数有企稳迹象,2023年开年调研显示超过八成小微经营者对全年生意有信心。  

    

复旦大学黄毅教授围绕“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全球经验”阐释了数字金融对于实体经济以及未来银行业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并提供了全球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首先,数字金融理由商业场景,并解决信息不对称、长尾覆盖、事前监管等传统金融的困境;其次,相对于传统数据或者数据处理方法而言,尤其是在衡量借款人的信用方面,数字金融的贷款机构具有信息优势。具体而言,数字金融贷款机构利用数据或技术的信息优势,并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算法等金融创新来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东盟及其成员国、有关国际组织、学界和政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热烈讨论,极大地促进了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为推动区域经贸合作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探索了新模式,取得了新成果。


崇山校区: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   邮编:110036

蒲河校区: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   邮编:110136

武圣校区:辽阳市白塔区青年大街38号  邮编:111000

中国沈阳 辽宁 大学 Copyright by 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