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3 来源:
202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会年会(CTRG)在辽宁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会(CTRG)主办,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承办,由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创新团队、清华大学五道口国际金融学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提供支持。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同探究国际贸易高质量创新发展路径。会议学术氛围浓郁,嘉宾互动活跃,汇集各方的声音、汇聚多方的智慧,为推动国际贸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开幕式上,CTRG主席、CIFER主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鞠建东作为会议主办方为大会致辞。鞠建东教授介绍了CTRG的成立目标、会员要求与会议选稿流程,强调CTRG在主题探索和文章选取过程中始终保持精益求精,力求为各位与会嘉宾创建一个开放、高效、高水准的交流平台。此外,他指出青年学者的工作往往代表最前沿的研究,CTRG特别鼓励青年学者投稿参加,经过与会资深专家讨论、点评来帮助青年学者推进其学术研究。CTRG旨在分享国际贸易学术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法,欢迎各位学者以学术方式参与讨论,为中国国际贸易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希望CTRG始终代表中国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最高水平学术研究。
开幕式上,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致辞。余淼杰校长首先对出席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会年会的各方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同时对CTRG与鞠建东教授对辽宁大学的高度认可与深厚信任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余淼杰校长在致辞中简要地介绍了辽宁大学概况,强调辽宁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商科院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辽宁大学经济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应用经济学是第一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学科,是辽宁省属高校的唯一、东北地区经济学科的唯一。
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院长李志远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论坛一
主持人:CTRG主席、CIFER主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鞠建东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生赵腾宇作了题为“双边范围经济(Bilateral Economies of Scope)”的报告。本文讨论双边范围经济的企业贸易模式对国际交易成本的影响。国际交易成本高昂的原因在于需要投资于物流、合同以及获取当地机构知识。作者认为,进入特定出口市场的部分固定成本可用于支付从同一市场获取进口产品的成本,反之亦然。因此,采用2000年至2015年中国企业的分类交易数据,并记录双边范围经济的企业贸易模式,通过结构模型估计发现:在给定国家同时进行出口和进口,能够分别将出口和进口的固定成本降低超过41%和37%。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博导,国际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刘青对文章作了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戴觅作了题为“商品来源与贸易自由化的分配效应(Origin of Goods and 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的报告。本文将商品来源引入福利评估的标准框架,通过支出渠道估计贸易自由化的分配效应。本文框架明确区分了进口商品、国内商品和家庭生产商品,并允许不同来源的传递率异质性。框架应用于柬埔寨的独特家庭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家庭对每种商品按来源的支出。2004年至2019年关税减免的一阶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富裕偏向,产生富裕偏向的原因在于富裕家庭在进口商品上的支出份额较大,而自产商品支出份额较小,以及原产地传递率的异质性。区分原产地能力会显著放大贸易自由化的富裕偏差。此外,文章进一步解释富裕家庭在进口商品上的支出份额更高的原因,并表明这些模式与非同质偏好的国际贸易理论相一致。作者认为贸易自由化对富裕消费者的益处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系统性特征。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黄汉伟对文章作了点评。
论坛二
主持人:CTRG副主席,日本神户大学经济经营研究所教授赵来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生解恩泽作了题为“贸易自由化、劳动市场力量和企业间的错配:中国加入WTO的定量证据(Trade Liberalization, Labor Market Power, and Misallocation across Firms: Quantitative Evidence from China’s WTO Accession)”的报告。本文研究了中国企业间异质性垄断力量对劳动力均衡配置的影响。作者基于工人对企业工作岗位的偏好异质性导致的垄断力量异质性,构建相应模型推导对数降价的方差作为充分的统计量,推断异质垄断力量对全国整体生产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量化了中国加入WTO后,劳动力重新分配带来的福利效应。实证结果表明,较低的投入品关税降低了劳动市场的错配水平,体现在对数降价率的方差减少。相比之下,产出品关税的降低没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劳动力配置的改善占中国贸易自由化总生产效率收益的3.86%。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副教授唐荣胜对文章作了点评。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唐立鑫作了题为“贸易战中的关税传递:企业异质性视角(Tariff Pass Through in the Trade War: A Firm-Heterogeneity Perspective)”的报告。本文从企业层面研究关税对中国出口价格的影响。在中美贸易战期间,美国关税对中国出口价格影响的相关研究表明,关税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格没有影响。本文基于企业层面发现不含关税的价格对关税的弹性为负但很小。若拒绝完全转嫁的零假设,企业层面的转嫁将随企业价格的下降而下降:对于价格最高的5%的出口企业来说,关税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其价格最多会下降 0.217个百分点;而美国关税对价格低于中位数的企业没有显著影响。美国关税提高了中国出口企业退出美国市场的概率,对低价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分解工作表明,两股反作用力—在位企业的降价和低价企业更多退出的构成效应相互平衡,导致产品层面的价格反应为零,即完全转嫁。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副院长、中国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马湘君对文章作了点评。
论坛三
主持人:CTRG副主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殷晓鹏
香港大学蒋雅婷作了题为“规模收益、生产率和加价率:重新审视出口溢价(Returns to Scale, Productivity, and Markup: Revisit the Export Premium)”的报告。出口的生产率效应是贸易相关政策的基础,但实证研究发现存在混合效应,本文研究认为除生产率效应外,规模收益递增和加价是出口收益的两个重要来源。考虑到微观数据集通常无法获取产出价格,因此,文中利用广泛可用的收入和投入支出,对企业层面的加价、生产率和规模回报进行一致的联合估算。研究发现:出口带来了巨大的效率收益,其中一半来自规模回报的增加,另一半来自出口的生产率溢价。效率的提高使出口商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收取较高的加价。中国制造业出口后企业利润增加了约四分之一,消费者也因价格下降而受益。此外,规模收益递增也解释了为什么TFPR可能无法反映出口溢价。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长聘副教授、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会(CTRG)副会长、粤港澳高校质量联盟联合秘书长李瑶对文章作了点评。
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副教授唐荣胜作了题为“贸易、研发专业化与生产率放缓(Trade, R&D 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ivity Slowdown)”的报告。本文利用美国专利数据研究贸易、研发专业化与生产率的作用关系。通过专利数据,本文发现当美国各州和部门拥有更多样化的专利组合、引用更多互补知识来源,并且当地知识组合更接近部门创新的理想知识输入组合时,它们的增长速度更快。本文进一步构建两部门开放经济增长模型,模型中贸易促进生产和研发专业化,当创新严重依赖于其他部门的知识投入,而国际间的知识传播太弱,无法补充国内非RCA部门的知识不足时,生产和研究在少数RCA部门的专业化可能会通过使RCA和非RCA部门间知识存量比率偏离增长的理想比率,从而降低长期增长率。根据美国专利数据校准的结果显示,2008年之后,自身部门对创新的知识贡献和国家间的知识扩散均持续减少,这意味着增长率降低,贸易收益减少。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唐立鑫对文章作了点评。
论坛四
主持人:CTRG副主席,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长英
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黄汉伟作了题为“用微观和宏观数据重新思考显示性比较优势(Rethinking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with Micro and Macro Data)”的报告。巴拉萨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并非识别李嘉图比较优势存在、规模和来源的充分统计量。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具有企业和产品选择的定量贸易模型,开发一个衡量李嘉图比较优势的结构方法,模型考虑相对单位投入需求和相对要素禀赋的作用。通过模型视角,作者确定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生产率的内生和外生成分的充分统计量集。在外生因素中,将国家的相对技术水平作为决定李嘉图比较优势的外生因素。作者将文中方法应用于中国微观和宏观数据后发现:尽管技术现状仅对个别公司的微观行为有重要影响,但公司的响应反馈将对总体生产率和显性比较优势产生深远的宏观影响。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院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志远对文章作了点评。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助理教授沈煌南作了题为“全球供应链中收益分配的合约方法:理论与实证(A contracting approach to the division of gains in global supply chains: Theory and evidence)”的报告。本文提出了用于说明价值链上生产企业盈利能力与连续生产阶段之间关系的理论。文中采用双边垄断框架,对全球供应链中企业层面收益划分得到U型曲线有效性进行了探讨。为解决潜在的双重边缘化问题和滞留现象,作者利用数量固定的合同选择作为纵向约束的方式,以消除供应链中纵向一体化的动机以及双边垄断问题所导致的价格不确定性。研究发现:U型关系并非普遍有效,其取决于沿链生产的企业的能力效应和成本效应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消费端来看,企业议价能力的变化决定产业链上的利润分配;而从生产端来看,劳动力成本和内生沉没成本对中间品质量水平的弹性在决定利润分配方面起着对应作用。在实证方面,基于WIOD 的结果证实了本文的理论预测。华中科技大学保税区研究所(FTZ)执行主任陈波教授对文章作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