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大首页 English 收藏本站 管理登录
学部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部新闻 正文

唐荣胜副教授的论文在《中国工业经济》发表

发布时间:2023-12-17 来源:

李安民经济研究院唐荣胜副教授的论文“数字金融、创新弹性与工资收入差距”,在《中国工业经济》2023年第11期发表。该期刊创办于198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是中国产业经济、企业管理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

作者简介:

854EB

唐荣胜,2023年加入李安民经济研究院任副教授,曾任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助教授(2017-2023)。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数理经济与金融实验班,获经济学与理学双学士;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博士毕业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现有发表刊物包括《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Economic Modelling》》、《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等国际知名期刊。担任《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Pacific Economic Review》、《Economic Modelling》、《China Economic Review》等SSCI期刊的匿名审稿专家。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并参与多个国家自科项目。

论文摘要:

近年来中国数字金融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工资收入差距出现短暂下降后呈持续扩大的趋势。既有研究多关注数字金融促进创业金融发展的普惠性收入分配效应,少有研究关注其促进创新金融发展的不平等收入分配后果,从而难以解释数字金融发展与工资收入差距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本文在多部门生产供给侧中引入存在金融参与摩擦的金融供给侧,构建生产—金融供给侧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揭示数字金融的工资收入分配效应的非线性特点。理论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是否缩小工资收入差距与数字金融创新弹性,即数字金融降低金融参与成本所带来的创新企业家规模增长高度相关:当创新弹性高于某一阈值时,数字金融发展扩大工资收入差距;当低于该阈值时,缩小工资收入差距。平衡增长经济的校准结果发现,中国数字金融创新弹性约为0.45,高于阈值。因此从长期均衡来看,数字金融将以促进创新金融发展为主导,从而引起工资收入差距扩大,进而产生负面收入分配效应。转型动态经济的量化模拟研究进一步表明,数字金融通过创业金融渠道缩小工资收入差距只具有短期的普惠效应,而通过创新金融渠道扩大工资收入差距则存在长期的不平等效应。本文研究对共同富裕目标下数字金融发展模式的升级和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崇山校区: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   邮编:110036

蒲河校区: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   邮编:110136

武圣校区:辽阳市白塔区青年大街38号  邮编:111000

中国沈阳 辽宁 大学 Copyright by 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