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9 来源:
10月13日下午,2024辽宁大学国家发展论坛平行分论坛(一)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则行楼133室成功举办。该分论坛聚焦“新兴产业发展与新动能培育”,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张万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代栓平,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志元,辽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韩红,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研究员田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和军,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研究员姜健力,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广辉,辽宁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副教授潘宏,辽宁大学经济学部办公室主任、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孔晓等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分论坛由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和军教授、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王振宇教授主持。
张万强研究员以“建设东北区域科技创新走廊,培育全面振兴新动能”为题,分析了东北区域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针对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他指出,东北地区的教育、科创、人才储备和工业基础实力较强,建设区域创新走廊基础条件雄厚,但发展中仍存在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不够、能力不足、合作意识不够、市场成交额占比不高、经济效益不佳等问题。因此,东北应借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渝中线科创走廊、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科技金融、产业园区建设、科创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经验,从规划引领、功能定位、体制机制创新、成果转化、资源共享、人才引育、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代栓平教授以“智能绿色双转型塑造东北制造业新机遇”为题,分析了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背景下,东北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可能的发展方向。他认为绿色发展将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形态,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意味着工业化已经进入了4.0+或者5.0阶段,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应正确把握智能绿色双转型面临的挑战。对此,他提出了推进东北制造业在智能绿色双转型发展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要从“绿化智能化”到以“深度转型”导向型发展,减少电力投资,把重点放到制造业上;二是争取开发性金融、特别国债等多层次资本支持;三是要利用好东北全面振兴政策,通过央地合作、对口合作拓展国内合作。
张志元教授以“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生成机理与塑造路径”为题,对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困境和针对性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他指出,当前东北地区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还面临传统产业阶段性产能过剩、要素配置结构不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能力不足、产业提质增效步伐缓慢等现实困境。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是优化经济布局、强化创新引领、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要素市场化高效配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聚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现代化水平,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韩红研究员以“辽宁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路径探索”为题,介绍了辽宁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历史进程、实践成效和未来亟待解决的难题。她指出辽宁资源型地区在经过20多年的创新转型发展,在政策体系建立、经济稳步增长、接续替代产业形成、生态环境恢复、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需着力破解转变思想观念、改革体制机制、推进产业替代、再创特色优势、重塑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六大难题。对此,她主要从资源安全和高效利用、高质量动能转型体系构建、空间转型、绿色发展、保障基本民生五方面提出辽宁地区探索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转型路径。
潘宏副教授以“数字经济新动能:数据资源到数据资产路径探索”为题,聚焦数据要素,致力于找到打造东北地区数字经济新动能的突破点。首先,他指出当前数据交易市场兴起,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缺少数据交易所等第三方机构。其次,他对英国、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数据要素的现状和特点,以及深圳地区数据要素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从数据、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资产入表、数据产品、数据资本化等角度对数据要素的价值实现过程进行了探讨。最后,他从制定数据标准体系、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数据治理、设立数据要素创新实验室、建立数据交易所等方面提出建议。
姜健力研究员对《审时度势》最新产出成果进行了汇报。他介绍《审时度势》是以分析辽宁经济运行之“形”、度测经济发展之“势”为基本内容的咨政建言载体,截至目前共编研31期,得到了广泛认可。然后他对辽宁当前形势与全年展望进行报告,指出前8个月辽宁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但还面临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负增长,有效投资和消费不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等挑战。在此基础上,他预测辽宁全年经济增长将保持赶上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态势。最后他从政策落实见效、稳住工业基本盘、扩大有效投资、统筹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四个角度提出确保辽宁经济稳中求进的政策建议。
张广辉教授以“东北地区粮食利益补偿目标辨析——兼论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方式创新”为题,介绍了粮食利益补偿的目标取向、现存困境和横向利益补偿方式。他指出东北地区作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应抓住粮食利益补偿的政策调整期,从中获取实质性补偿。他认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存在“两个积极性”和“产销协作”两个目标,其中,“两个积极性”问题存在内生性补偿缺乏实效、外生性补偿数量不足两大解决困境,而“产销协作”问题存在技术流动关注不足、物流建设支持不足、信贷服务规模不足三大解决困境。为此,需要从补偿形式设计、专项扶持基金和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基金设立等角度提出解决“两个积极性”与“产销协作”困境的横向补偿建议。
田华研究员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题,对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和实践路径等内容进行了深层次解读。首先,她认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理解新质生产力要重点辨识生产力、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新发展理念、全要素生产率等关键概念与现实的关联、对应。其次,她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角度分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关联。最后,她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生产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等角度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和军教授以“东北经济的体制机制问题与突破路径”为题,依托大量的图表数据与丰富的现实论证依据,阐述了东北地区现行结构性问题与体制机制问题。第一,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迟缓,一产、二产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呈持续上升和下降的态势,三产贡献率虽有所上升,但仍不足以形成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支撑性力量。第二,东北地区内部工业结构呈现畸形化变动态势,重工业、工业产品比重过高,大规模消费品生产行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均距离南方发达省份有明显差距。第三,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国有企业分布“偏重”,私营企业与个体企业的存续规模、分布情况以及拉动社会就业能力明显弱于南方发达省份,民营经济支撑作用明显弱于南方发达省份。
孔晓副教授以“论东北经济波动的结构性根源”为题,聚焦周期敏感型产业,分析了东北经济波动的结构性根源,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她提出学界主要从产业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不发达、营商环境不佳等角度对东北经济下行进行了解释。而她认为周期敏感型产业比重过大的结构性缺陷是东北经济波动的结构性根源,并指出开拓新生产能力存在时滞、完成投资和有效利用间存在时滞是周期敏感型产业出现的条件。最后,她从深化东北老工业基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东北地区区域内部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四个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议。
论坛在热烈的交流与研讨氛围中逐渐走向尾声,与会嘉宾学者以及参会师生们纷纷表示各位老师对新兴产业发展与新动能培育的研究,尤其是对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讨,对大家后续深入研究东北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与研究线索,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领导、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