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大首页 English 收藏本站 管理登录
学部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部快讯 正文

余淼杰 |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24-05-05 来源: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余淼杰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2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发展民营经济发表重要讲话,重申“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两个健康”,为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平等对待国企民企,在当下被反复强调,其背景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自疫情发生以来受到较大冲击,导致出现了一些针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负面声音。为了正本清源,党中央国务院再次特别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不断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充分扩大国有企业控制力、影响力、竞争力和创新力,同时,毫不动摇地发展民营经济,让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也从原来的“有力补充”变成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东北地区央企国企较多,在继续发挥国有经济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推动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通过央企国企在产业链上游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关键性行业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民企在产业链下游市场充分流通的领域发挥独有作用,共同拉升经济、推动消费、增强城市活力,最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辽宁存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开放合作思想观念四块短板。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现实困境。东北民营经济的发展破局,也要从补齐这四个方面的短板下手。


一、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


一是推动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生产要素价格获得均等化。虽然近年来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显著提升,但民营企业生产要素价格偏高的现象依然突出。在融资、用地等方面,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均存在较大劣势,从而对企业投资、居民收入和消费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培育壮大内需市场,就要从保障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生产要素价格获得均等化入手,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切实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民营企业盈利能力。

1.加大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打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一是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大力发展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将传统民间借贷阳光化、法治化和规范化,与国有大型银行形成良性市场竞争关系,倒逼国有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降低贷款利率。二是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针对民营企业的政府性融资担保平台,引导更多信贷资源流向民营企业,提高民营企业贷款获得率。三是完善国有金融机构监管考核机制,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提高对民营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

2.扩大民营企业用地供给,降低民营企业用地约束。一是为民营中小企业划拨专项用地指标。在编制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时,了解民营中小企业的用地需求,将其纳入计划予以保障。在确定园区发展定位和招商引资时,统筹园区主导产业和配套中小企业的用地需求,保障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二是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园区存量用地。及时掌握已购地企业空闲土地和空置厂房信息,由园区建立收储机制。在符合规划分割条件和规划指标满足的前提下,将已购地企业闲置土地分割转让给符合准入标准的民营中小企业。

3.支持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民营企业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和创新团队,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在住房保障、生活补助、子女教育和落户等方面提供便利。对符合要求的高层次人才领衔创新创业项目予以补助。

4.打破“数据孤岛”,推进数据开放共享。一是统筹使用政府公共数据。依托专门的政府大数据中心,汇聚各类基础数据,建立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依照非歧视原则加大对社会各界和各类市场主体的供给使用范围。二是建立企业数据市场。由政府牵头建立完善企业数据市场化交易机制,鼓励国有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向社会各界提供行业经济基础数据等公共产品,赋能民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二是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作为“五个统一”之一,确保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生产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品在商品和服务市场的销售。国企民企生产要素获得均等化实现后,紧接着就要实现“产出”端的统一。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也作了相关规定,强调商品质量、标准和计量体系的统一,以及消费服务质量的统一。在商品市场上,要做到内外贸产品的“三同”,即同等质量、同条生产线、同一个标准;在服务市场上,要保证提供给国内、国外的服务在质量上相近。

三是努力降低贸易成本和各类交易成本。高昂的物流成本、冗余的区域管理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障碍。东北三省应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大范畴,打破壁垒,最终融入和建设统一高效的国内大市场,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加自由地流通运转,让经济活跃起来。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前提是要推动交通运输设施跨区一体化发展。应进一步加强跨省合作,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撤并冗余检查站,保证车辆实际通行路过的检查站间隔设置合理,实现检查车辆和人员信息跨省联网互通,避免重复检查,提高车辆人员通行效率,降低贸易交通成本。同时,加强交通设施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形成现代化流通网络。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整合通行车辆信息,根据重点路段、节假日车流量数据等实时更新站点拥堵情况,提高贸易效率。

四是发挥市场监管作用。健全统一市场监管规则,加强市场监管行政立法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提升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深化“放管服”,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推动市场环境公正有序,提升经营主体满意度,以增强监管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为保障,着力提升监管效能。


二、转变思想观念,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在不同区域中的差异对全国范围内的资源调配产生制约。就东北地区而言,低水平的营商环境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投资与生产。东北是最早进入计划经济,也是最后退出计划经济的地区。要突破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桎梏,首先要加强市场观念,增强契约精神,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对于大型央国企来说,营商环境是有一定保障的,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营商环境建设需要持续用力。东北民营经济要快速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彻底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刻板印象,扭转外界对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固有印象,吸引更多资金向东北地区流入。因此,以数字化阳光化推进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是推动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东北三省高度重视、大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在一系列“组合拳”之下,东北地区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实现“协商协办”、“共治共享”的跨区域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在一定区域内“一证通行”、“一网通办”的跨部门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还要从以下方面继续发力:1.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实现越来越多的“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2.旗帜鲜明地发展数字化,大力推动数字要素、数字技术和数字人才的体系建设,实现办事环节的电子化和数字化。3.一如既往地推行阳光化,实现“办事不找关系、用权不图好处”。


三、破除单一格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具有其他国家并不具备的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具有良好产业基础的东北地区,完全可以承接资本密集型产业,发挥劳工成本优势,大力推进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推动附加值相对高的产业发展。

东北三省中,经济总量最大的是辽宁。以辽宁为例。在三大产业中,农业的比重是9%,第二产业的比重是39%到40%左右,第三产业是51%。2022年全国第一产业的比重是7.5%,第二产业的比重是37%-38%,第三产业是52%-53%。因此辽宁三大产业比重跟全国是比较匹配的。以第二产业为例,产业结构优化应做好“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这三篇大文章。通过数字技术扶持发展“老字号”,通过延长产业链深度开发“原字号”,通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创新壮大“新字号”,以高效先进的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拉升经济,让东北经济行稳致远。


四、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


从总的布局上来讲,东北在全面对外开放中机遇难得。“一带一路”建设中,陆上丝绸之路的重点不是向西,而是向东。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方向,也不是向南而是向北。因此,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的关键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因为它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连接点。打通并发展东北海陆大通道,中国的开放将真正形成一个新格局,即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开放。推动东北海陆大通道,辽宁自然成为开放的桥头堡,并由此带动改革的深化和营商环境的优化,辽宁经济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独特定位。东北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更多面向日韩。日本、韩国都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东北地区与这两大经济体地缘相近,产业互补性强。如果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能够落地,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特别是辽宁自贸区应该超前部署,超前准备。

1.推进出口目的地多元化。在中国和欧美关系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出口目的地应该做多样化准备,不过于依赖欧美的成熟市场,转向挖掘东南亚新型经济体,聚少成多,积小为大。同时要抓住机遇,扩大对日本、韩国和RCEP国家的原材料进口,充分发挥好RCEP区域“抱团取暖”的功能,通过进口高质量中间品降低成本。

2.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关税减免是大势所趋。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瞄准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应对关税减免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和冲击。以东北地区代表性的汽车制造业为例,关税下降会导致成本降低,未来进口汽车价格如果进一步降低,势必会对汽车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车企要进一步加强研发创新,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其次,要根据不同的目标人群来打造不同的汽车产品,以差异化战略获取竞争优势。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发展服务贸易,一是要扩总量。二是要调结构,增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三是要塑特色,发展服务贸易领域的主打产业。服务贸易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不高。但是东北在服务贸易方面拥有巨大潜力。例如我国存在较大贸易逆差的旅游和教育两大产业,都是东北地区的优势产业。民营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深刻融入中国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下好“先手棋”。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时期要有突破的重要指示;2022年8月在辽宁考察时提出,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东北振兴蓄势待发,民营经济大有可为。东北全面振兴将为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加快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则将为东北振兴塑造强劲的竞争新优势,助力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早日实现。

作者简介:


余淼杰,男,汉族,197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监委特约监察员、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辽宁省人大立法委委员、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是联合国国际经济学会(IEA)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9年)、首届青年长江学者(2015年)、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财政部“中美研究智库联盟”理事、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名誉教授、俄罗斯联邦财政金融大学国际顾问理事。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社科联副主席、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全球经管类前1%高引论文经济学者,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英国皇家经济学奖”的华人学者。被联合国、亚洲发展银行、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参事室和多个地方政府聘为专家顾问,被专门邀请到联合国总部做中国经济发展报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余淼杰教授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和中国经济发展,曾在Economic Journal、Review of Economics&Statist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顶级、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二百篇,出版中英德文专著、教材、时评随笔27部。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副主编,商务部《国际贸易》执行主编,《辽宁大学学报》主编、《日本研究》主编、《长安大学学报》执行主编。曾获得教育部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三次)、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吴玉章人文社科研究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五次)。代表著作《加工贸易与企业生产率》获刘诗白经济学奖、胡绳青年学术研究奖、全国贸易发展研究奖、中国青年经济学家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就奖等。 


来源:辽宁大学中国开放经济研究院




崇山校区: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   邮编:110036

蒲河校区: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   邮编:110136

武圣校区:辽阳市白塔区青年大街38号  邮编:111000

中国沈阳 辽宁 大学 Copyright by 辽宁大学